龐勇(左)介紹“德交歸焉”法治工作室相關情況
接到交通執法工作指令
口述龐勇 整理本報記者石秀秀
人物簡介:龐勇,1977年出生于臨邑縣,現任德州市交通運輸執法支隊公職律師,“德交歸焉”法治工作室帶頭人。今年被交通運輸部認定為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執法培訓五星級師資。
今年有兩件讓我感到特別高興的事:一是被交通運輸部認定為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執法培訓五星級師資,全國只有80人;一是牽頭撰寫的《“百噸王”治理以貨運企業為“中堅層”》在全國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典型案例展示中取得第四名。對于工作,我力爭精益求精,無論在哪兒都要做“尖兵”。
脫掉“橄欖綠”穿上“執法藍”,哪個崗位都要做“尖兵”
1994年,我高中畢業,去了沈陽軍區當兵,分到通信總站,成了一名報務員。
我沉下心來勤學苦練,手指關節因長期敲擊電鍵,磨出半厘米厚的老繭,練就了每分鐘發報120碼、收報220碼的速度,在整個軍區都是數一數二的。收報220碼有多快?沒經過訓練的人只能聽到一聲“嘀”的長音。憑借過硬專業技能,我多次在專業比武、重大演習中取得優異成績。
2002年,帶著兩次三等功、多次優秀士兵師團級嘉獎的成績,結束了軍旅生涯。這段經歷,熔鑄了我的性格底色——堅韌、不服輸。退役后,來到原德州市交通稽查支隊,脫下軍裝穿上制服時,我暗自在心里說: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要當“尖兵”。
初接觸交通執法工作,摸不著頭緒。當時的稽查支隊支隊長說,這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要從頭開始學,沒有一年半載摸不透。我找來相關的行業規范、法規規章,每天泡在檔案室認真研讀;查閱本地執法案例,依據相關條文,做好標注;隊長答復案件時,我經常旁聽記錄,不懂的事后翻閱資料、多方詢問。
現場執法時,我跟著老隊員學經驗,慢慢總結出心得——“一檢二察三問詢”。無論是貨車還是出租車,都要檢查是否有營運證、從業資格證等相關證件。判斷行駛中的貨車是否超限,要觀察車輛類型和貨物覆蓋方式。比如用篷布覆蓋,若表面有大面積斑駁水漬,基本可確定運輸貨物為砂石料,這類貨車可能有超限行為。判斷是否為“黑出租”,則要觀察乘客坐在前排后排、是否與駕駛員進行交流、有無行李等。
僅用2個月,我就能準確判斷車輛是否存在超限、非法營運等行為。
“啃下”法考當上公職律師,破解疑難雜案
有豐富的一線執法經驗,熟練掌握運用政策法規,2015年,我被調入督查科,負責處理投訴舉報案件。
有一年冬季雪天,一位市民從武城乘坐出租車到德州,上車前雙方沒有商議價格,但行駛約3公里后,出租車駕駛員告知乘客要支付180元車費,乘客認為收費過高,幾番商議后,乘客最終選擇下車并投訴了該駕駛員。
處理案件時,駕駛員一口咬定長途可以議價,乘客是經過協商后主動下車,不存在甩客行為。案件僵持4天,請來律師做外援,從司法角度找到突破口,最終依規進行處罰。
總請外援成本高不說,辦案效率也低,強烈的挫敗感沖擊著我。
時任德州市交通運輸執法支隊支隊長的杜守軍了解后說,臨沂交通執法人員公濤,自學法規業務知識,成為一名基層執法專家,“你愛鉆研、有韌勁,一定能成為像他一樣的業務能手。”我一直記得這份鼓勵,并把公濤當成榜樣。
年近四十,我向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發起挑戰。從網上找到講解民法、刑法、行政法等10多位老師的課程,每天學到凌晨一兩點,困得受不了時,掐一下大腿,再接著看。
只用一年,我拿下了含金量極高的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成為當時德州交通運輸系統內唯一的公職律師。
農忙時,常有人利用普通小貨車拉兩三百升柴油給農業機具加油。這是違法行為,然而農業機具無法開到加油站,不加油怎么干活?我不主張處罰,仔細翻閱研究相關行業法規和標準規范,發現行業標準《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規則》中,有對部分危險貨物小量載運的,豁免多項安全運輸條件。兩三百升柴油屬于標準規定的“小量”。根據當時有效的《行政處罰法》:“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最終建議對符合條件的案件作出責令改正、不予行政處罰的決定。
慢慢地,我的名聲越來越響,多次受邀去省廳、外地講課,行業內部也有了“南公北龐”的說法。能與偶像比肩,我很自豪。
牽頭成立“德交歸焉”法治工作室,讓更多人知法懂法用法
每每解決疑難案例,我習慣分類整理,將事件始末、處理過程、感受心得等記下來。2023年,我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發布針對行業痛點的實務研究,精選真實執法案例,抽絲剝繭進行法理剖析。想讓更多人知法、懂法、用法,更好推動問題解決。
“ 百噸王”是交通執法中重點打擊的違法行為之一,為了遏制其發生,“百噸王”兩次即可入刑的提法一度很熱,特別是2024年前后,全國多個城市出現“百噸王入刑第一例”,還有些地方追求本地第一例。但兩次“百噸王”即可入刑的提法,與危險作業罪的構成要件并不完全吻合,部分案例存在“入罪以寬”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律條款的可預測性。
我寫了一篇題為《“百噸王”入刑觀察》的解析,閱讀量達到8.7萬人次,在行業內引起極大關注,業內專家表示,文章引導了更加公正嚴謹規范的執法,各地對“百噸王”入刑的審判更加審慎。
2024年,在現任支隊長宋玉剛支持下,我牽頭成立了“德交歸焉”法治工作室。
工作室和德州學院法學院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由5名公職律師、5名業務骨干和2名法學教授組成“智囊團”,為遇到糾紛的運輸業戶提供免費咨詢,碰到棘手執法難題的一線執法者也會來這里“會診”。
今年7月中旬,出租車駕駛員張師傅被一輛私家車追尾,因需要修車不得不停運3天。少跑一天就少掙一天錢,他本想向對方爭取一部分誤工賠償,但對方不同意,便向我們求助。經過溝通,幫他追回誤工費500元。近4個月來,我們已經為150名駕駛員解決了實際困難。
交通執法法治建設的路還有很長。作為基層執法實務研究工作者,一天不學習就要落后,必須緊跟行業發展步伐,時時關注各類疑難問題,在法治框架內找尋解決辦法。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會堅定走下去,在迎接挑戰中不斷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