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降雨頻繁,持續陰雨天氣導致農田土壤水分飽和、農機下地作業困難,給秋糧適時收獲與晾曬帶來挑戰。
面對“三秋”雨考,我市精準施策、多點發力,聚焦農機裝備保障與應急作業隊伍建設兩大關鍵環節,強化部門協同與市縣聯動,扎實做好玉米搶收及濕糧烘干晾曬應急準備。落實田塊到位、機具到位、隊伍到位要求,確保農田不遺漏、農戶全覆蓋,全力保糧安護豐收。
25萬臺(套)農機具嚴陣以待
精準調度農機是搶收關鍵。我市印發《關于切實抓好“三秋”生產工作的通知》《“三秋”生產服務指南》《2025年全市“三秋”生產應急預案》,系統部署農機調度與應急作業。
雨后農田泥濘濕滑,常規農機難以下地。我市緊盯“機收減損”核心環節,全力打通農機下地堵點。
根據相關要求,市縣兩級按作物與作業環節精準評估機具缺口,建立需求清單,多渠道保障履帶式收獲機、農用水泵、大馬力拖拉機等應急裝備供給,并組織產銷企業與維修網點重點保障專用裝置與配件供應。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檢修農機具25萬臺(套),儲備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1.4萬余臺,儲備履帶式收獲機械237臺,農用水泵7萬余臺,并對接其他省市引進履帶式收獲機械備用,形成“本地儲備+跨區調配”的雙保險。
同時,13部機收服務熱線24小時暢通,414份跨區作業證發放到位。市縣兩級農機調度平臺高效運轉,確保“有機可用、有路可走、有油可加”。
218個烘干點全面啟動
連日來,在平原縣魯望現代農業農事綜合服務中心,機器轟鳴,脫粒、輸送、烘干流水作業,設備24小時滿負荷運轉。“我們現在晝夜不停烘干玉米,潮糧從約35個水分降至14個安全水分,確保盡快達標入倉。”負責人婁蘭冬介紹。
夏津縣推出“糧食銀行”玉米收儲專屬服務,實現從田間收割到倉儲銷售的全流程“托管”。東李官屯鎮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理事長陶九義表示:“今年新上的烘干設備日處理能力達200多噸,農戶可隨時前來售糧、烘糧。”目前,該縣27處烘干點已準備就緒,覆蓋主要產糧區,實現收割、運輸、烘干一體化銜接。
糧食收得上,更要烘得干、存得下。我市及時向社會公布218個烘干中心(點)信息,441臺烘干機全面啟動,日烘干能力達6.9萬噸。各縣市區督促現有設施“應開盡開”,全力加快烘干進度,嚴防霉變、發芽等產后損失。
此外,各地還協調糧食收儲企業提供臨時倉儲,開放機關大院、文化廣場、學校操場、企業廠房等各類場地14338處,方便農民就近晾曬。
255支服務隊下沉一線
“三秋”生產中,服務始終在線。農業農村部門印發技術指導意見,從加快玉米收獲進度、抓好玉米晾曬管理、加快排水散墑、晚播小麥采取“四補”技術等方面,逐一明確要求。農技人員下沉一線幫包指導,加強培訓服務,確保技術入戶。
各縣市區及鄉鎮、村級組織同步發力,整合力量組建各類專業隊與搶險隊,將幫扶重點聚焦于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精準解決他們的收種難題。慶云縣尚堂鎮成立8支“三秋”服務隊,深入農田,為留守老人和困難家庭提供助收服務。寧津縣津城街道組織青年干部、黨員等,構建“1+64+N”志愿服務體系,深入田間開展助農搶收。
目前,市級組織成立應急作業服務隊123支、成員1210人,鎮街干部、民兵和志愿者組成“三秋”應急服務隊132支、成員2400余人,11個市級指導組下沉一線,全面筑牢“三秋”生產保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