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噸半糧”到“食品名市”,德州市人大常委會——以人大監督護糧安促振興
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糧食豐收(資料圖)
左恩喜(左)優化產品工藝
□本報記者王露 本報通訊員苗勝勇 時波
近日,全市鄉村振興片區建設推進會議召開,對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進“五個振興”,推動黨建聯建、資源整合、產業融合、人才聚合等工作進行部署。
近年來,德州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監督職能,以促進農業發展品牌創建為抓手,聚焦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培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和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助力鄉村振興工作走深走實。
法治護航“噸半糧”創建
“自從有了‘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技術規程的指導,地怎么保,糧怎么種,現在我們都一目了然,甩開膀子干更有底氣了。”種地40余年的臨邑縣翟家鎮孫漢服村種糧大戶孫景茂,在“農事服務直通車”技術指導中,通過“通水+養地+科技”三位一體模式,見證了腳下這片農田從畝產幾百公斤到一噸半的全過程。
自我市開展“噸半糧”創建以來,市人大常委會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求,運用法律監督精準施策,一年接著一年干、一錘接著一錘敲。多次開展調研視察活動,將農田水利設施監管維護、水資源保護利用等作為監督重點,組織代表開展下沉式、嵌入式監督,與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座談,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針對發現的問題形成意見建議反饋至有關部門,促成建立了“田管家”一體化管護機制和服務熱線、網絡平臺等渠道,確保設施正常運轉,徹底打通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業科技是糧食生產的重要賦能力量。市人大常委會緊扣農業科技創新主線,先后對鄉村振興“一法一條例”、種子“一法一條例”、氣象“一法一條例”等13部法律法規開展執法檢查活動,深入農科院所、農業科技企業調研座談,提出加大與科研院校對接力度、提高智能化水平、促進種業創新研發、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等建議,督促有關部門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科技支撐。
在此基礎上,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反復研究論證,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德州市糧食生產促進條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全面統籌糧食生產各環節,成為全國首部關于促進糧食生產的市級地方性法規,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讓糧食生產在法治道路上行穩致遠。
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德州“噸半糧”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核心區130萬畝去年平均畝產1579公斤,播種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發布全國首個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和“噸半糧”技術規程,走出了一條“護糧安、促振興”的實踐之路。
助力“中國食品名市”建設
“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同時,多鼓勵龍頭企業利用高鐵、航空,進京入滬開展展銷和開設直營店鋪,打造德州市區域品牌,提高德州市農產品知名度。”市人大代表、山東圣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左恩喜在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的建設“中國食品名市”專題調研中提出的意見建議得到積極回應。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積極助力我市“中國食品名市”建設,錨定產業升級、品牌塑造、科技創新三項重點,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通過“鏈條式”精準調研、精準審議、精準問效,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含金量”,持續推動德州從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食品產業高地轉型。
精準調研找短板。在調研對象上,既聽取政府有關部門報告,又組織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基層群眾走訪座談。在調研方法上,既堅持傳統路徑,又借力智能化手段,綜合運用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個別訪談、數據分析等方式,多維分析比較摸準情況、找準問題、提準建議。如針對發現的產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提出意見建議,推動政府部門確定“五個一”(一鏈、一園、一企、一品牌、一基地)的工作重點。
精準審議提質效。將市農業農村局列為年度評議部門之一,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實地調研、聽取報告的基礎上,客觀全面地了解情況。在審議環節,堅持“重點引領、補充拓展”的原則,通過“專職委員+專業代表”的方式,把問題議深、把對策議實,推動審議意見從“議”向“行”轉化,支持助力建設食品名市“1234”(夯實“一個基礎”、建好“兩級平臺”、構建“三個體系”、實施“四大行動”)的整體規劃實施。
精準問效促落實。依據調研情況和審議發言,將延鏈補鏈、龍頭帶動、創新驅動、要素保障等確定為重點督辦內容,梳理形成審議意見和問題清單,以正式文件形式交有關政府部門辦理,明確責任單位、整改措施和完成時限。堅持跟蹤問效,運用“聽取落實報告+實地調研+問題清單‘回頭看’”的方式,確保問題有效解決,形成“發現—整改—規范—提升”閉環。去年以來,全市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3家,發達面粉、禹王生態等5家企業入選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德州味”品牌授權企業達131家。
推進“代表+”聚勢賦能
推進鄉村振興,人大代表既是監督者,更是參與者。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代表+”模式,構建精細化管理服務長效機制,推動各級人大代表依法履職與產業振興、基層治理緊密融合,為鄉村振興聚勢賦能。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全國人大代表魏德東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支持德州“噸半糧”創建的意見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積極答復和支持。魏德東帶領群眾成立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主動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在農業部門指導下,為“噸半糧”核心區提供統一的社會化服務,包括供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治和機收等,探索出“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的創新路徑。
市縣兩級人大代表、禹城市梁家鎮桂莊村黨支部書記楊文杰堅持“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產業振興”的“紅綠藍”工作思路,持續加強班子建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推動村莊產業振興,帶領桂莊村先后被評為山東省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全國文明村。
農村廣闊天地,青年大有可為。市人大代表、平原縣王杲鋪鎮杲城合作聯社理事長栗超是一名“80后”海歸“新農人”。他創建的杲城合作聯社已經從最初的農資集采、統一銷售發展為集成“組織聯建、服務聯享、產業聯興、治理聯抓”的區域性黨建聯合體。通過發展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對鎮域內特色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實現日均交易3萬單,提供直接就業崗位80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電商實用人才100余人,并吸引一批在外青年人才返鄉發展,形成鄉村振興與青年人才引進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