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榕 本報通訊員梁民
9月23日,偉日(山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各項生產設備有序運轉,一袋袋蔗糖發酵調味粉經過流水線完成裝箱,即將發往全國各地。“我們是省內首家獲得蔗糖發酵調味粉生產許可的企業。今年前8個月,僅這一款產品銷售額就突破了2300萬元,占到總營業收入的30%,預計年底可達3000萬元。”公司總工程師滕國良說。
偉日生物位于禹城市,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生物工程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拓展市場、提升競爭力,去年企業自主研發了一款新型食品配料——蔗糖發酵調味粉,該品可廣泛應用于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
新品問世,難題也隨之而來。“按正常流程,向行政審批服務部門申報食品生產許可后,只需等待市場監管部門現場核查即可。但國家沒有出臺相關標準,無相關資料供企業參考,審核階段面臨‘卡殼’。”公司行政部經理張春星坦言,去年4月,眼看產品無法落地投產,他們只好向禹城市市場監管局求助。
了解到企業需求后,禹城市市場監管局組建專項團隊查閱政策資料、開展省內咨詢,發現全國僅浙江、安徽各有一家企業實現生產。為找到破局思路,4月底,該局組織人員赴浙江“取經”,實地了解當地企業的申報流程與經驗。
“取經”歸來,新的困惑又出現了:已獲批的兩家企業,申報類別截然不同——浙江企業按“調味品”許可類別發證,安徽企業則將其歸為“其他食品”。“類別不同,不僅發證時現場審核的標準細則不一樣,后續食品安全風險管控也大相徑庭,甚至可能影響產品上市銷售。我們必須幫企業選對合規路徑,才能讓這款好產品盡快落地。”禹城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劉保萍深知,選對申報類別是破解困局的關鍵。
反復研討后,專項團隊決定以專家論證的方式破解這一難題。去年5月11日,偉日生物正式向行政審批服務局申報食品生產許可;5月12日,一場聚焦該產品的特殊論證會召開,省內3位涵蓋食品生產許可、食品檢驗、行政審批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圍繞產品屬性、生產許可、類別判定等5大核心議題深入分析研判。“依據企業標準,這款調味粉以白砂糖、酵母提取物為原料,經好氧發酵等傳統工藝制成,原料與工藝均符合普通食品范疇,并且所使用的菌種已列入國家衛健委可用食品菌種名單。”最終,專家論證組一致明確其許可類別為“其他食品”。
論證會一結束,禹城市市場監管局當即安排專人和專家趕赴企業開展現場核查,確保各項生產條件符合標準。核查通過后,次日一早,該局食品生產股股長呂王姝便匯總好所有資料,通過系統上傳至行政審批服務局。5月15日,偉日生物順利拿到食品生產許可證。
正是得益于部門的“有為”,才能讓企業少走彎路、快速破局。如今,偉日生物合作客戶已覆蓋雨潤、金鑼、雙匯、娃哈哈等國內食品行業龍頭企業,并與海外客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